强夯法,又称动力固结法,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方法,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。质量控制必须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,形成一个闭环管理体系。
以下是强夯施工质量控制的系统性阐述,可以概括为 “事前指导、事中控制、事后检验” 三个核心阶段。

一、 事前指导:打好质量控制的根基
这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,旨在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。
1. 精准的岩土工程勘察:
· 这是所有设计的基石。必须详细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、土质类型、地下水位、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等,特别是软弱土层的分布与厚度。
2. 科学的试验性施工(试夯):
· 在正式大面积施工前,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夯。
· 目的:验证设计参数(如夯击能、夯点间距、夯击遍数等)的合理性,确定最佳的施工参数。
· 过程:通过测量每个夯点的夯沉量、周围土体的隆起量,以及夯后检测,确定 “收锤标准” (即停止夯击的条件),通常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设计值为准。
3. 严密的技术交底与方案审批:
· 将经过试夯验证的施工方案、质量控制要点、安全注意事项等,向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班组进行详细交底,确保人人心中有数。
· 施工方案必须经过监理和业主的审批。
4. 设备与场地准备:
· 检查起重机械、自动脱钩装置、夯锤等设备是否完好,夯锤重量、底面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
· 清理并平整场地,进行测量放线,精准标出每一遍的夯点位置。
二、 事中控制:抓住施工过程的关键环节
这是质量控制的核心,必须进行全过程、全方位的跟踪与记录。
1. 参数控制:
· 夯击能:确保落距符合要求,夯击能(=锤重×落距)达到设计值。
· 夯点布置与间距:严格按设计图纸放点,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。
· 夯击次数:严格执行既定的收锤标准,既不欠夯,也不过度夯击。
· 遍数间隔时间:对于饱和软粘土,两遍夯击之间必须有足够的间歇期(通常为1-4周),以便超孔隙水压力消散,否则效果大打折扣。
2. 过程监测与记录:
· 夯沉量测量:记录每个夯点的每击沉降量,并绘制夯沉量与击数关系曲线,这是判断加固效果最直观的过程数据。
· 周围隆起观测:监测夯坑周围地面的隆起情况,评估夯击能的有效性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。
· 施工记录:详细、真实地记录每个夯点的施工情况,形成可追溯的“施工日志”。
3. 现场巡查与旁站:
· 监理和施工质检员应进行旁站监理,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操作,如落距不足、夯点偏移、漏夯等。

三、 事后检验:科学评估加固效果
这是验证施工质量是否合格的最终环节。
1. 检验时间:
· 强夯结束后,必须留有足够的休止时间(同遍数间隔时间原理),待土体强度恢复和增长后再进行检测。通常对于砂性土为1-2周,粘性土为3-4周。
2. 检验方法与内容:
· 载荷试验:这是评价强夯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的最可靠、最权威的方法。
· 原位测试:
· 动力触探:适用于砂土、碎石土,判断土体密实度变化。
· 静力触探:适用于粘性土,连续测定土层阻力的变化。
· 标准贯入试验:适用于砂土和粘性土。
· 土工试验:在处理后地基上钻孔取土样,进行室内土工试验,测定其物理力学指标(如密度、含水量、压缩模量、抗剪强度等),并与夯前数据进行对比。
· 波速测试:通过测量土中的剪切波速,计算土体的动弹性参数,评价其均匀性。
3. 检验数量与评价:
· 检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,重点布置在荷载较大、地质条件较差或认为有疑问的区域。检验数量需满足规范要求(如每300-500㎡一个点)。
· 将检测结果与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进行对比,综合评价地基处理效果是否达标。
常见质量问题与对策
· 加固效果不达标:原因可能是参数不当、间歇期不足或地质条件复杂。对策:补夯或调整方案。
· 地面隆起过大:表明夯击能过大或夯点过密,能量主要用于土体挤出而非压实。对策:调整夯击能或间距。
· 周边环境影响:振动和挤土效应可能对邻近建筑物、管线造成损害。对策:采取隔振沟等防护措施。
总结
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的、系统性的工程。它始于精准的勘察与试夯,成于严格的施工过程参数控制,终于科学的检测与评价。其中,“试夯”是桥梁,“过程控制”是核心,“检测验收”是保障。只有将这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,才能确保强夯地基“夯得实、站得稳”,为上部结构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基础。
本文转载自网络